其他
一名疼痛科医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反思!
一名疼痛科医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反思。
死亡,他是一个我们所有中国人日常的禁忌,面对这样的情境,家人与生者该如何面对?怎样才能超越生死,我们发现,爱是可以超越生死的。生而有爱,别亦无憾,今天与您共同,见证生命,见证爱。
每当清明节来临。我们会不可遏制的想到一个词,死亡。它是一个我们所有中国人日常的禁忌。一个所有人都必然会面对,但却无人愿意谈及的话题。
然而,当挚爱亲朋离世,我们痛不欲生,当想到自己也终将逝去,我们惶恐空虚。
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他,理解他并最终超越他呢?今天呢,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人,一起来学习一堂,在课堂上学不到的。
生命课程这本书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,见证生命。见证爱作者陆桂军先生是一位从业20余年,已经帮助抚慰万余名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疼痛科医生。
这本书记录的就是他面对人们生命最后一程进行生命。关怀的感悟,我们去听一听。
对于中国人来说,善始善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开始,好的结束,但是善终对于当下来说似乎有些困难,正是因为我们平时忌讳谈生死,如何让一个人超越生死,死而无憾。这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在探索的问题,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怎样才能超越生死?我们发现爱是可以超越生死的,对医学领域的患者来说。恐惧此刻的反义词是爱,因为恐惧而希望无限远离,因为爱而愿意无限接近。
我们也看到很多生命尽头因为爱的拥有而坦然离世,但是有时候,我们对爱的表达是有问题的,比如说,有些时候这些爱表达的特别不合时宜,而前不久我们病房有个患者得了某种恶性肿瘤,住进我们疼痛病房,生命走到尽头,她希望转进安宁疗护病房,
当和家属事先沟通的时候,她的家属说特别感谢,我们需要这样的照顾,但是很遗憾的是没有人陪护他,我们对于安宁疗护工作来说,我们希望全人全程全社会全家来关注,那如果没有家人关注,我认为这个人生不够完整,
我和她爱人沟通,我说希望您能陪她,他说太忙了实在脱不开,我说家里还有别人嘛?还有一个姑娘,刚参加工作,也很忙,也没有时间,我说那如果这样情况的话,我们不可能倾向于,优先收您的爱人,他说那你这样是不是在为难我?我说如果没有安宁疗护,又是谁在为难你?
其实我们关注临终患者,并不是为了解决一个家庭问题,而出于对生命的敬畏,希望她能安详地离世,了无牵挂没有任何遗憾。
虽然这次会谈没有谈妥,但是我们依然在照顾这个患者,第二天我查房的时候我问她,我说李大姐今天感觉好点吗?她说疼痛好一些,
我就问他,我说当你身体痛苦,内心心孤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,在病房躺在你爱人身边让他紧紧抱一抱你?李大姐沉默了几分钟告诉我,他都已经不合时宜了。过了一会又重复了一遍,都已经不合时宜了。
他说,我现在有信仰。我说信仰帮到你了吗?他说,起码对于死亡不那么恐惧了。我又问他,我说假如是你的爱人生病了,你会怎么办?
他说那肯定会放弃所有,陪他到最后。我说如果是你的姑娘生病的,那也肯定是放弃所有陪到最后,大家都知道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我们不知道这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,什么时候会说出一些生命的亮点来。为了记取这些有益的资料,我们经常带个录音笔,转天他的爱人又来找我,还是希望没有亲人陪伴情况下,住进我们的安静的疗护病房。
我就把他爱人,我查房的录音资料给他听,我说你看,你爱人说,如果你生病以后他会陪你到最后,如果你的姑娘生病的话,他依然会陪她到最后。
她的爱人有点不好意思,低下头告诉我,他说陆大夫其实是这样的。我爱人生病十年了,我一直陪着他,但是生活还是要过的,日子还是要往前走的。
当我问你爱人,你希不希望躺在你爱人怀中寻求那份呵护和拥抱时,你爱人说都已经不合时宜了,我不知道这个不合时宜,你怎么理解?
他说我不知道,我说,我来告诉你,为什么是不合时宜呢?因为你的爱人患病正常时间以来。面容憔悴,形色搞枯,头发,因为化疗没有几根,它的鼻导管,它的干胆引流管还有尿管,身上散发了各种异味。
他再也没有那种自信,可以躺到你的怀里,像个青春美少女一样,寻求你的呵护,所以说他说不合时宜,我相信你在相爱之初,你肯定是他心目中的男神。但是此时你的神秘就没有了,她在寻找其他的寄托,我觉得应该是你人生的一种遗憾。
患者的爱人想了半天,他说,我再想想吧。又过了一天,爱人找到我,他说我已经决定我陪她到最后。
这个患者顺利入住了我们的安宁疗护病房,有一天正好是我们农历的七夕情人节,我们的安宁疗护的社工发现我们病房只有他是一对恋人在相互陪伴。他爱人捧了一束火红的玫瑰,表达内心的一种爱慕,遗憾的是,这个病人这一天去世了。
他去世之后,他的姑娘找到我,他说,陆大夫,你知道吗。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,也是妈妈的忌日,还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,但是妈妈走的很圆满,很感谢你们。
我们说,在中国传统文化下,死和亡的含义是不一样的,死是安静了,静止,没有生机,没有活力。而亡是彻底于忘记的意思。我们问过很多患者及家属,如果死和亡是两层意思的话,你最害怕哪个?
大多数都回复说怕被忘记,而不怕死这个过程。所以说为什么中国人一旦有人离世,总是会写上万古流芳,名垂千史。所以说死亡教育我们一定要做的越早越好,我们要赋予死亡一些,正能量和文化,而不是说了他就是悲悲切切。
我们曾经做一个调查问卷,按中国传统文化来说,假如您百年之后入土为安。你希望躺在谁身边?这是第一个问题,第二问题是你希望谁躺在你身边,我们得到分之七八十的雷同。
希望躺在父母身边,或者祖辈养育自己的祖辈身边。希望自己的子女躺在自己身边或者是在爱人躺在自己身边。那为什么是这样呢?
我们提高一下,理论层面,其实是生你的,和你生的,爱你的,和你爱的,和你一块,爱的结晶,所以说生命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爱的教育,就是为什么我的书名叫见证生命见证爱。
常言道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,其实他真正的理解是,一个人经历过灾难性事件,侥幸活下来之后。不一定非福即贵,而是懂得什么最重要。其实就是爱。死亡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爱的教育。当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,会发现什么对于最重要?
最重要就是身边的爱,爱你的和你爱。所以说生命教育真的很有必要,否则的话,一个人只有生的教育,没有死的教育,走到生命尽头会三观尽毁。
那生死教育在目前临床推动也是非常困难的。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不愿意见到的场景,比如说某一个中年男性罹患重病以后,他的孩子突然变得特别懂事,懂事让人心疼。
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想过,自己去世那一刻会面临什么样的现状的话,你根本不会理解,当对方出现这种生命困境的时候,是怎样一种内心困惑?
所以说死亡教育应该越早越好,说了这个环节,我想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来说,什么样才是高品质医疗,并不是人工心肺机,而是人文关怀。
当医疗技术病的苍白无力,当所有药物不在奏效的时候。
我们用爱来抚慰人,最后的伤痛,让人走得完整。
一句话,生而有爱,别亦无憾,有尊严,希望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这堂生命课,见证生命见证爱。
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有爱这三样,
其中最大的是爱。
2022-09-22
2022-09-22
2022-09-21